金建平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jinjianping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归宿与寄托——金建平油画观感
2014-11-07    浏览(757)    作者:顿子斌    来源:金建平 官方网站

    作者:顿子斌

   初次看到金建平先生《山里人家》系列的作品,就让我想起了被人们誉为“森林的歌手”—希施金。《空山初晴》、《溪涧鹭鸣》和《夕阳送晚》等一系列作品当中所刻画的松树,有异曲同工之妙,可谓“元气絪缊”,“清扬远闻”,把松树苍劲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些作品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,借助自己独特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愫。画家“身临其境”,对于故乡风物了然于心,因而作品地域特征鲜明。一种宁静、和谐、梦幻的意境跃然画布之上,让人在观赏他的画作时,瞬间就放空了自我,一任身心飘移在他的绘画世界里。建平选择自己家乡的风景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,与他儿时的记忆有关。由于新农村的建设,家乡的一些古老的房屋和老树都已慢慢地消失殆尽,逐渐被“水泥盒子”所替代。生于斯,长于斯,乡愁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情结。画家的这一情结具有普遍性——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,由于老屋、老树、乡镇的成批的消失,都市翻天覆地的变化,乡愁比任何时代都突出。故乡一去不复返,而乡愁成为或正在成为人们心中难以触摸的领地。

    为了抓住那一份仅存的记忆,他把家乡的风景作为表现对象,也因此他的画有了某种独特的质感。无论他身在何处,家乡始终在心,这让他感到坚实,那是他骨子里“根”的存在。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一直不断追寻着那种宁静和梦幻的基调。无论他画的是家乡哪个季节的容貌,都充分地表现出了“她”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和谐的韵味,这在“韵味消失”的现代社会显得弥足珍贵。而这些都归根于建平先生崇尚一种恬然自适的生活状态,希求在这喧闹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精神寄托。就作品本身而言,他要完全实现这一追求,还要达到一种“质”的飞跃。这种“质”的飞跃与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“瓶颈”有着直接的关联。与建平有所接触的人,都能看出他朴实、敦厚而有耐心。他对艺术追求的那种执着令每一个了解他的人敬佩。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现阶段的艺术创作所达到的高度,还一直努力地对绘画语言进行探索,追求表达方式的完善。我们看到在这种不懈的努力中,画家的艺术道路越走越远,越走越宽……

    画家坚持技道双修。他喜欢捕捉晨光和晚霞洒进村子的瞬间,画面每每给人一种温暖和清净的享受。创作时他在画布上先做一层肌理,再去塑造那些杂草和历经沧桑的老屋。他的画作描绘家乡的田园风光,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。小桥流水、一行白鹭、老农劳作,历经岁月的老屋,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。“气厚则苍,神和乃润。不丰而腴,不刻而俊。山雨洒衣,空翠黏鬓。”画家用油画演绎着中国式的意境,并借此保存中国文化的记忆。

    建平追求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,画如其人,也呈露出一种朴实、敦厚和宁静的品质,这些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。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生活中,他提醒我们不要迷失了自我,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心灵的归宿,而不应成为一副没有灵魂的“臭皮囊”。或许这正是西哲海德格尔“人诗意地栖居”命意之所在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顿子斌      中央美术学院博士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

标签: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